许多人把生活当作一部小说,我们被动地从一页翻到另一页,以为造物主会在最后一页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在他人的期望下扮演各种角色,戴着“临时人格”的面具去生活。
“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
而这种反思所带来的的困扰,便是前些年大火的热词“中年危机”,这种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一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我们真实的人格。
在《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这本书中,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将这种中年危机称之为“中年之路”,认为这种于中年时期出现的痛苦症状是积极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召唤,召唤我们从临时的人格走向真正的成年,从虚假的自我走向真实的自我。
我们的“视角”,来自哪里?
在童年时期,我们着迷于究竟什么是现实,以及如何在如此弯曲的视角下找到道路。我很好奇那些一直戴着眼镜的同学,是否会看得更清晰,或者是否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我得知眼睛里的晶状体也会折射光线时,我不得不进而怀疑,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否完全取决于晶状体。
年少时的觉察对现在仍有启发意义,无论现实情况本身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它我们对现实的看法都离不开我们的“视角”——遗传基因、性别、特定的文化,以及迥异的家庭环境,所有这些奠定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心理治疗师有时会画一张代表家族情感的家谱图,很明显,家族会将其对生活的看法代代相传。父辈将“视角”传给子女,在这个折射的视角下,某些选择和结果被不停地重复。我们被赋予的视角带来了一种受限制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能体现我们是谁,而是反映了我们如何习惯性地看待人生和做出选择。
所以,让中年之路变得有意义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家庭和文化的“视角”失之偏颇,而我们正是基于这些视角做出了选择并承受其后果。
两个世界:一个死亡,另一个重生
除了家庭的限制,人们还会受到社会体制的巨大影响。在20世纪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受到了严重限制,鼠疫、疟疾、白喉、百日咳...用托马斯·霍布斯的话来说,生命是“肮脏、野蛮和短暂的”,繁衍和生存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课题。
在这种社会文化之下,性别被定义的太过清晰甚至绝对,女孩被期望嫁人,男孩被期望长大。家庭和民族传统给人们提供了根基感或社群感,但同时也会滋生阻碍独立的意识。
然而当今时代,随着寿命的延长和全球化的发展,心理力量已经从传统组织向个人急剧转移。现代世界的意义已经从王权和宗教转移至个人身上,大一统的意识形态逐渐失去了精神能量,这让现代人处于孤立的状态。正如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在一个多世纪前所观察到的,我们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亡,另一个无力重生”。
我究竟是谁?
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内在压力下,作为开端的人们很少被告知要自我实现,也不知道自我应该如何作为神秘且独特的存在。

曾经的我们被告知,应该把生命历程视为一种自动延续的存在,所以很容易被过去所定义和支配。而现如今个体获得的自我感,却与之发生对抗,就像地壳板块移动一般,相互摩擦、累积压力。这些波动可能会被防御性的自我意识所消除,但压力却在不断累积。
抑郁、酗酒、出轨、反复跳槽,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否认、忽视或摆脱内在的压力。
荣格观察到,这些神经症“必须被理解为灵魂尚未发现其意义的痛苦”。也就是说痛苦已经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必须找到它的意义。
当我们在意识层面受到剧烈冲击时,就会在中年之路上觉醒。我们被邀请重获自己的生命,更加清醒地生活,并从痛苦中获得意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
所有的宏大问题都由曾经是孩子的我们提出,但学校教育、父母教育和文化适应过程的权重逐渐磨灭了孩子的敬畏感,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期望和文化规则。如果我们忘记了它们,就会受限于社会环境,落入平庸,最后陷入绝望。如果我们“有幸”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就会进入一种“勉强的”意识状态,那些问题将再次回到脑海。如果我们足够勇敢,足够关心自己的生活,就可能会穿越痛苦,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地震预警是内在压力的先兆,在我们完全意识到它们之前就一直存在。
结尾
无聊、反复更换工作或伴侣、药物滥用、自我毁灭的想法或行为、不忠、抑郁、焦虑和不断增长的强迫倾向......这些症状表明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要亲自找到自己的道路,但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溺水的中年水手,伸手够不到他人的救援。在灵魂的波涛中,虽然周围有许多人,但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游泳。
我们不再能通过寻找和联系外部世界中的新事物或新人而得到拯救。
真理很简单,我们必须知道的必然来自内心。如果能使自己的生活遵循这一真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大的磨难,我们都会感受到治愈、希望和新生。童年早期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化经历,使我们疏远了自己。只有重新联结内在真实,我们才能回到正轨。
- 上一篇 时光是壶忘情水, 我想一饮而醉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