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问题永远不在于我们所见的问题本身,而在于问题背后的问题之中,如果能看到背后的问题,也就是抛开表象抓住本质之后,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包括那些我们认为本无法跨越的矛盾,反而都会因其而受益。
“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所谓“进”是人生的争取,所谓“退”就是在面对矛盾时主动退一步的功夫。
在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面对人生屈辱的时候,总是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就是:我要保持自己的底线,别人怎么欺负我的,我就要欺负回去。
这看似是一种强势的处事作风,但其实问题就在于“是否吃亏”的点上,很多人不能忍辱或者强行忍辱的根本原因,就是总将“辱”视作“辱”,比如别人嘲讽或诋毁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就把这种行为看作是非常大的耻辱。
当一个人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类似问题时,他就忍不了这个辱,即便忍下了,他也会因此而受伤的,因为强忍着自己的怒气,反而会更伤害自己的身体,还不如把怒气释放出来。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要把“辱”当做“辱”,也就是看清“辱”的“空相”。

我们之所以总是执着在某一个点上,就是认为某一个点是永恒不变的,其实并非如此,人生有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
人性有一个非常浅薄的问题,叫做“执幻为实”,就是容易把虚幻的东西当做实际的存在,而在《金刚经》中有一句话叫做: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所有事物的呈现并非是一种永恒,它只是一种因缘和合的点,缘起则在,缘灭则散,它会瞬间聚起,也会瞬间消失,而我们却总容易将这因缘和合的点定性为永恒,所以才有了执着,人就是因执着而犯错,因执着而痛苦。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懂得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果能够真正看透这些片刻的点是一种空相而无实相,不执着于其中,那便不会在执着之中再生恼怒之心,这个时候才能不将“辱”看作人生的“辱”,而对于别人的一句嘲讽,一句辱骂等等类似的事情,自然能够随缘看淡。
在生活中,如果太过于执着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诋毁或嘲讽的时候,总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好像是永远过不去的坎,其实想通了,这些事情没有那么值得在意。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很多人认为只是单方面的宽恕他人,其实在宽恕他人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放过自己呢。
面对这世间的所有事情,都要记住一个规则,就是:因果随自身。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不管好与坏,多数情况下影响的都不是其他身边的任何人,而是他自己,只有你在意他所说的话,那么他说的话才会影响到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别人嘲讽你一句的时候,如果你不在意,那么他的嘲讽就不会对你产生影响,反之,他之所以会嘲讽一个人,是因为他的肤浅与狭隘,甚至戾气过重,在人生漫长的路上,那么他终究会因此付出代价。
而你在没有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能够随缘自然地让它随风而去的时候,这件事情不仅伤害不到你,反而会因自己的豁达胸怀而受益终生,因为你不将这种耻辱当做耻辱的时候,就体现出你的豁达与睿智,你的人生一定会因为这种状态而受益,这就是因果随自身的道理。
这句话真的包含了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意思是说:委屈反能成全,屈就反而伸展,低洼反而充盈,破旧反而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而背后的深意则是,人生凡事皆是有无并生,得失同在的真正实相。
我们总是以直观状态去衡量这个世界的得与失,其实世界的得与失不在我们的直观所见之内,包括现在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物质只是这些实际物质的5%,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还有95%的暗物质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既然意识不到,那你怎么知道你所失去的就一定会失去,你难道没有想过,在我们接纳委屈的同时,也会因为这一份接纳而收获更多吗,因为得失本身就是同在的呀。
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有起就有伏,人生的际遇有进必有退,进步固然能让人受益,但退步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人永远会因为自身的善良和智慧而受益,而宽广的胸怀本源就来自于智慧本身,能够摆脱肤浅的人生态度,更加睿智的审查人生的得失所在,对人宽其胸,明其理,知其道,以谦为上,让自己更从容豁达的存在于这天地之间,那么你才可以游刃有余的行走在这世俗之中。
- 上一篇 如果可以,不想长大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