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芸芸众生,孰不爱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多活一些时日,尤其是在生活越来越好的当今社会。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摇摆不定。毕竟,人生百年,无法千年。当人过六十之后,生命就进入了尾端,谁都不知道,七十岁,还是八十岁,就要面对寿终正寝了。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与其担忧寿命的长短,不如坦然面对生死,积极化解思想上的消耗。
简单来说,做好随时离开的准备,又珍惜当下的一分一秒。建议你,做好以下几件事,早一些从“各种担忧”的困顿中解脱出来。
第一,做好钱财的分配,让大家心中有数,减少家庭纷争。
有人说:“我只知道钱的好处,不知道钱的坏处。”
诚然,很多人都喜欢钱,也需要钱,但是对钱的坏处认识不足。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金钱的欲望,就会活得很难受,再多的金钱,也没有办法买到“开心”两个字。
作为一个家庭,金钱是生活的基础,柴米油盐,都是钱买来的。老人在家里,属于赚不到钱、花钱不少的人,因此要抠住自己的钱,不轻易给儿女。
现实告诉我们,钱不能提前给儿女,但是钱财的分配方法、钱财的管理,需要提前说出来。否则一些年轻人,因为不知道存折的密码,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哪些地方存了钱,急得团团转,还麻烦不断。还有老人买的保险、拥有的证件、借出去的钱、物品,不能莫名其妙就不见了。
“四川观察”播报过这样一条信息:成都市民张先生拿着母亲的银行卡去取钱,到了银行才发现,拿的是父亲的银行卡。因为密码不对,只能“望洋兴叹”。
他还发现,过世两年的父亲,卡里还有一万多元。如果要把钱拿出来,需要很多的程序。为此,他专程去老家办手续,约了兄弟姐妹、母亲一起协商解决。
关于处理“遗产”的难题,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作为老人,在合适的机会,把钱财的处理方法说清楚了,麻烦就少了,儿女也不会“互相猜忌”。
第二,交代后事的安排,避免晚辈长时间沉浸在伤痛之中。
当我们六十岁之后,常常会参与一些丧事。一些同龄的人,也慢慢离开。
丧事如何办理?老人在活着的时候,有什么要求?这是活着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老人满意地离开,那么活着的人,也会坦然一些,能更快从伤痛中走出去。
孔子在生病的时候,子路组织了一些同学,成立了治丧委员会。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病愈了,说:“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规格太高。否则,他的内心会不安。
《孔子家语》记载,他在过世前几天,和子贡谈笑风生,预测了自己的大限。
过世之后,弟子们都不清楚,要用什么方式落葬。子贡说:“以前,老师哀悼颜回,用的是父子礼仪。我们就用孝顺父亲的方式,哀悼老师吧。”
人固有一死。与其惧怕,不如坦然。当你内心很安定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死”是一件很晦气的事情了。
不管怎样,活着的人,需要快乐健康,积极向上。
第三,整理大半生积累的人脉、经验等,为儿女的人生发展留后路。
一个人奋斗一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大部分的人以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人生的意义,应该包括“生命的接续、精神的传递”。作为家庭来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所有人的期盼。
当我们进入老年的时候,把人脉、经验等总结一番,让一些重要的人脉关系,得到晚辈的认可,把一些工作经验、做人的精神,传给儿女。
比方说,一些在外奋斗大半生的老人,会带着儿女去老家看看,也算是认祖归宗;兄弟姐妹闹翻了之后,老人也会在活着的时候,主动去和解,不把矛盾留给下一代;交往了一辈子的朋友,应该让儿女多接触几次。
祖辈留下的人脉资源,也许一时半会没有用。但是晚辈在困难的时候,也许用得着。人啊,总得往长远去思考。
第四,谈一谈自己对黄昏恋的看法,打消老伴对婚姻的顾虑。
古人说:“高寿则多辱。”
一个人的寿命太长了,后半段就没有生活质量了,难免会出现苟延残喘的局面。如果身边有老伴,生活就会好一些。
当老夫妻之中,有一个人先走了,剩下的人怎么办?要不要黄昏恋?应该坐下来,谈一谈。建议你,允许老伴再婚,避免孤独。当然,如果双方约定,一生一世就爱一个人,也可以,关键是内心舒服就好。
当黄昏恋的问题,说清楚了,再婚的时候,就不会有“顾虑”了,内心深处,也没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夫妻一辈子,爱情要有自私的一面,也要有大度的一面。生死面前,需要体现“大爱”。
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因此,随时准备“意外”会来,并不是多余的,而是把“离开”看淡了。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寿命无法把握,富贵要顺其自然,但是家庭的幸福和温度,需要自己去创造。年轻人去奋斗,老年人当好后盾,分工协作,家庭就会越来越兴旺。
凡事往远处看,往好处想,日子从容,内心坦然,余生安宁。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