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皆因“利己”生,所以要约束自己的“利己”之心。那么,如何约束呢?就是“少比较、少计较”。比较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通过比较,来判别生存环境和条件,进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不比较,人类同样无法生存,无法延续。
所以,比较是没有错的。比较在前,计较在后。
因为比较出了差别,才会计较好坏得失。计较是源于“利己”的本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
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会比较了。
通过比较,我们来判断谁更关爱自己,谁更迁就自己,于是,我们就会更倾向于向谁讨取关爱和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比较自己的衣服,当别的小朋友比我们穿得好看,我们就会计较,就会难过。
然后,比较的就更多了:比较学习成绩、比较老师关心的程度、比较朋友的多少、比较钱的多少、比较房子的大小、比较汽车的档次、比较老婆(老公)的长相、比较孩子的能干程度……
人生就在这样的比较中一步一步走向黄昏。如果只是平静地走过人生,也是不错的。
可比较之后,每每就要计较:我的钱凭什么比他的少?我这么能干,凭什么听他指挥?
计较的结果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自己给自己找气受。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在网上说他已经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了。
他说他家里很穷,自己也没什么本事,读的大学不是重点学校,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而且学得也不怎么好,毕业了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
人生道路的确千差万别,但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努力了就都是无怨无悔的。
100个人从青城山的同一条道路上山,是不是每一个人看到的风景都一样呢?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是每一个人都看不全,二是每一个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样,三是每一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四是每一个人所遇到的天气或季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看到完全一样的风景呢?
家里穷、自己没本事、读的学校不好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其实都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肯定了他人,从而陷入计较的痛苦之中。
家里穷并不表明永远穷,自己没本事可能只是某些方面没本事,至于学校,就更不该去计较了,北大、清华出人才,难道其他学校就不出人才了?
这位大学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人生中也有许多的闪光点,自己也有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于是,他调整了心态,并找到了努力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比较和计较都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点都不比较、一点都不计较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即使那些得道高僧,也在计较“布施”的多少,计较悟道的深浅,计较功德的厚薄。
所不同的是,修为很高的人,比较和计较都还没到招惹烦恼的程度。一点不比较、一点不计较,不利于群体中个体的竞争,不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如果天下之人凡事都不在乎,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了——连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都没有了。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