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发来微信,告诉我在昨天的聚会上,她3岁的宝宝执意不坐婴儿椅,朋友苦口婆心从“你不坐会摔下去”到“坐餐椅的孩子是最棒的”,耐性耗尽,孩子却变本加厉变成了又哭又闹。
事情以朋友大发雷霆结束,一顿饭也吃得不甚愉快。
朋友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物质是不成问题了,教育起来却好难啊。
我说,那你回家后有没有跟宝宝聊?
她说,聊啊,我说宝宝啊,虽然妈妈揍了你,但妈妈也好难过,妈妈也是担心你吃饭不安全啊,妈妈很爱你的。
我说,下次就让他跟你们坐在一起嘛,其实没那么危险,但那顿饭会吃的很开心。
她说:这怎么行!
思想学家卢梭曾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可惜千百年过去,我们依旧纯熟地运用着它们。
当我们想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在了道理制高点,我们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逻辑,却很少顺着孩子的眼睛,真正去理解他的想法,解决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
把教化当做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如放弃。
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喜怒哀乐。
3岁以前,孩子本身处在认知矛盾中,意识中的自己还可以掌握世界,但现实中他们连指挥父母都做不到,他们弱小而天真,我们却常常不自觉把他们放在成人的标准里,指责他们“无理取闹”、“没事找事”、“喜怒无常”。
电影《驯龙高手》里,部落统领伟大的斯托里克靠武力驯化了无数猛龙,但对于传说中最强大的“夜之怒龙”他束手无策。他的儿子小咯咯常常幻想自己可以像父亲一样驯龙,但每次出征都因为力量弱小沦为笑话。
一天,他邂逅了“夜之怒龙”,慌乱过后,他惊讶发现对方只是只受伤的龙宝宝,心有怜惜的他不知不觉放下所有驯龙规则,帮它疗伤、陪他玩耍,温柔以待,甚至陪他落泪,奇迹出现了,“夜之怒龙”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和侍卫,成为他专属的“无牙”。
我们要面对的孩子,既是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理解和感知之道的小咯咯,更是看似张牙舞爪,实则索求加倍关爱的龙宝宝“无牙”。
不妨适当地放弃逻辑,相信感觉,因为爱和尊重,是抵达他柔软内心的唯一路径。
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
今年日本票房冠军《垫底辣妹》讲述一个边缘女生逆袭的故事。耶加终日浓妆艳抹、沉迷吃喝,到了该升学的时候,却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面对这样的孩子,补习老师坪田暗自决定将计就计。
坪田老师说,日本第一私立大学拥有帅哥最多,让耶加把它当做高考志愿。
坪田老师的补课规矩是,每做错一道题目,就要当众卸一道妆,大惊失色的耶加连夜挑灯夜读。
坪田老师用耶加最喜欢的漫画《幽游白书》来讲解历史;在她快放弃的时候鼓励她:虽然答案都错了,但答得很有创意。
电影中的耶加最终考入了日本第一私立大学,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你看,一个将近成年的孩子,尚渴望顺应她的爱好,以激发她内在的热爱和动力,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
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认知高度。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岁的男孩伊夏拥有一切让老师头疼的特质:听不懂最简单的指令,面对任务他的大脑自动开始神游,穿衣服都比别人要慢出一倍时间。
所有人都嘲讽他,只有老师RAM读懂他的焦虑。RAM的处理方式是,放弃所有的强化和灌输,允许一切事情都放慢节奏。
单词背不出,慢慢背;
数学做不出,慢慢来;
他甚至观察到他换衣服时候尖叫,是因为衣袖太紧,他无法抖落的无助和恼怒,RAM一边示范如何先解扣,一边注视着他的眼睛,避免他分神——
只是换衣服而已,当然可以慢慢来。
在电影的最后,伊夏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天才,所有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当他画出一幅宁静而绚烂的图画时,观众们流下了眼泪——那是一朵在枯萎边缘的花朵,重新绽放的光芒。
很多时候,我们想教育孩子,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比孩子更懂得这个世界,但其实,关于这个世界,不是孩子不懂,而是我们不懂。
他们凝神于窗外,因为他能听得懂鸟儿的交谈;他们放肆地奔跑,感受得到风的速度和温度;他们不按要求乱涂一气,因为那样的线条更让他们自由。
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我们所执着的教育,无情加上了限制和枷锁,让他们慢慢熄灭了自己的光芒,最终归于成人世界的平庸。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
若有一天,你懂得四两拨千斤,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你会发现——
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放弃教育。
你越管,孩子越差劲!只需这4招,让孩子乖乖听话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养孩子就是个不断失望的过程。
孩子还小的时候,白白胖胖很可爱,乖巧又粘人。父母心里也是充满了期望,时不时想象一番孩子长大后的有出息的样子。
可当孩子长到4、5岁的时候,画风却突然变了,跟当初想的完全不一样:
整天连滚带爬,早上换的干净衣服绝对撑不到中午;学会了顶嘴,小嘴叭叭的,干什么都有理儿;脾气跟个“小倔驴”似得,越不让干的事情越去插一脚……
淘气点也就算了,可最让父母们疑惑、烦心的是:孩子越管越不听!好声好气说吧,孩子不拿你当回事儿;严厉批评他吧,虽然嘴上认错了,可过几天还是老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别去想那头粉红色的大象”。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名称就叫“别去想那头粉红色的大象”。
心理学家召集了一大批志愿者,然后告诉他们:“在你们面前这所房子里,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要求你们克制一下自己的思维,不要去想这件事,一次都不要。”
结果志愿者们发现,这很难做到。因为很多时候,“禁止”也会有很强的暗示性,也会激起人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容易接受到来自“禁止”的暗示,更容易被“禁止”激起好奇心,所以家长整天说“不要做这”“不要干那”,结果孩子偏偏什么都做了。
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淘气、倔强到无可救药,只是父母的沟通方式不正确。很多时候,让孩子乖乖听话,只是换一种说话方式那么简单。
下面这些亲子沟通的小技巧,或许能帮到您:
1
你的指令,别说第二次
当孩子还盯着电视不来吃饭时,当孩子抱着iPad玩忘了写作业时,很多家长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威胁:“赶紧关了,过来吃饭!”“你再整天抱着个平板玩,我就给你砸了!”“还玩,叫你几遍了?”
天天这样呵斥孩子,一遍又一遍。可到头来,孩子也是天天不照旧,改不了。
我们对别人的指令、要求,越简洁越有威慑力,如果絮絮叨叨、拖泥带水,就会显得很没力量。
教官对士兵们下口令时,会说“立正!”“稍息!”,很少有教官会说:“下面我再说两句哈,你们都得站直了呀,要挺胸、收腹、抬头。今天我都说了几遍了,你们就是不听……”
下次您再要求孩子关掉电视来吃饭时,或许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放下你手头的事,走到孩子面前,盯他一小会儿;
第二步,等孩子意识到气氛不太对,回过头来看你时,你把要求简单干脆地告诉孩子,只说一次:“孩子,关了电视,该吃饭了!”
第三步,让孩子准确地重复一下你刚才的要求。
第四步,如果孩子不为所动,你就继续站他旁边盯着他。(前提是你手头没有要紧事)
第五步,一般做到这份上,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点不好意思或者妥协。这时候,抓住孩子心理上的柔软期,进行简单的鼓励:“妈妈知道你是个按时吃饭的好孩子,乖,咱现在去吃饭!”
2
承认孩子的情绪
当你发现孩子耍性子不听话时,可以尝试替孩子说出内心的情绪:
“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 “你现在是不是有点不满?”
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得正确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所当他们感到心情不悦时就会闹别扭。
如果家长能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一来,孩子会感到被理解、被关心,随之机会乖不少;
二来,这也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3
批评孩子之前,先给点警告
家长平时也要多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我现在有点不开心,因为以前总是按时吃饭的那个小家伙,现在却只顾着看电视。”
这样一来,孩子多少会有点心理准备,知道已经惹妈妈生气了,继续任性下去后果很严重。
4
给孩子一个选择
我们批评还孩子时,总是说:“知道自己错哪了吗?”“不对,重新想,自己错哪了?”
其实,大多数孩子被这样问责时,往往很蒙圈,还真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哪了,更别说如何改正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斥责、逼问都是无益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长提供一个选择:
“你有两个选择,第一,继续看你的电视,但是接下来一周都不能再看了;
第二,你现在关掉电视来吃饭,以后每天还是能看半小时。你选一个吧!”
教育孩子是个细活,越着急越没有效果。家长心态放平稳了,多学点知识,多一点忍耐,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