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要看大脑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并且不妨碍一个人的正常的处世、行事等。
这就是托利得定理,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提出。
打个比方,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没看到”;你听到了什么,却假装什么都没有听到。通过言行的改变,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了“直来直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然言行很坦率,但是真正理解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方面。
真正聪明的人,总能多角度思考、观察,并且考虑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关系,在是是非非之中,运筹帷幄。
今天,我和大家探讨一下,托利得定理如何让一个人变得聪明,具体怎么做。
人在低谷时,把高处的人当参照物,找到进步的方向。
很多人在低谷的时候,内心非常烦闷,看不到希望,然后又想着如何把高处的人拉下来,让他们都和自己一样“无用”。
因此,一个人难免会有“仇富仇官”的想法。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们在绝望的时候,才会发现绝处逢生的惊喜;走在深谷里,一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天无绝人之路。
我们经常说,要发挥榜样的力量。
如果你把高处的人当成榜样,就会发现自己的“仇恨”,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是那些“把仇恨当成力量”的人,总能奋力一搏,让自己不断走向高处。
晚清名臣左宗棠,从小就很聪明。
他在上学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今亮”——今天的诸葛亮。言外之意,他把诸葛亮当成了“方向”。
不幸的是,左宗棠三次进京赶考,也没有高中。为了寻找人生的出口,他做了“幕僚”,改变命运。
一个人把仇恨别人的想法,调整过来,就变成了“加压奋进”;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超越别人;与其把高处的人往低处来,不如自己走上去。
接纳自己的“无能”,同时接纳别人的优秀,你就有了方向。
人在前行时,比一比过去的自己,看清楚自己的过错和成绩。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可以看别人的过错,也能包容别人的过错,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
很多人喜欢看自己的成绩,一旦成绩被否定,或者错误被放大,就会“耿耿于怀”,还认为那个提建议的人,是在唱反调。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认真思考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正在进步,或者已经退步了。从而接纳别人的建议,看淡自己的成绩。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很小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把斧头。
他拿起斧头,想知道是否锋利。三五两下就砍断了家里的樱桃树。
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到了父亲生气、责罚的样子。毕竟,樱桃树可以为家庭带来收入。
当他鼓起勇气,主动向父亲认错之后,父亲说:“诚实比一万棵树更贵重。”
我们常常想“要不要认错、要不要听他的”之类的问题,但最后往往会选择“固执己见、逃避责任”。这就是单项选择。
如果把正反两方面都综合考虑,就能知道怎么做了。毕竟,一个人总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要敢于面对“最真实”的一面。
反思自己、分析自己,就是一心多用,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从正反两面去做好自己。
人在顶峰时,把低处的人高看一眼,体现自己的谦卑。
人在高处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洋洋得意、居高临下”的思维。
从低谷走来,一路上披荆斩棘,也真的该显摆一番了,否则就对不起自己的“汗水”。
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还想着如何报复。这一点,符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规律。
聪明的人却在低头,他们懂得这样的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藏于林,风又奈何?
晚清大臣曾国藩,在做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的时候,一个团练向他提交了一份公文。按理说,下级向上级请示回报,要“上行文”。
这个团练用了“平行文”,按照规矩,这是越界了,要受到惩罚,甚至弄丢官职。
曾国藩没有生气,而是在回复函上,写了一行字: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几句话,幽默诙谐,也提醒了对方,体现了自己的大度。
考虑别人的处境,也明白别人的智慧。曾国藩的做法,等于是给下属上了一堂课,也维护了下属的面子,如果下属以此为机会,一定会迅速崛起。
高处的人,低头,不仅仅是姿态,更体现了思维模式。毕竟,只有做一个接地气的人,才能一直茁壮成长。
有道是,得饶人处且饶人。
放过别人,也是放过了自己;深度分析自己,还是放过自己。
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从正反两面去思考和行动,总比“一面”更加靠谱。
托利得定理告诉我们,考虑问题,既要一心一意,也要一心多用。反对和赞同一样重要,别固执己见,更别一意孤行。
顺着来,顺风顺水;逆着来,逆境重生,各有千秋。
- 下一篇 不生气,你就赢了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