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人情。”“不求人不过是穷人思维的表现,而穷人思维一定是错的”。这话是对的吗?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犯的错误,用“感性”做事,在用“理性”说话。
用“感性”做事:人们做事情,总是看重自身利益,能赚到更多,自然会做得越多,只要这个更多产生,自然很多事情就好做。但这里却容易忽略一个问题,用“感性”做事,也会把自己做坏,没有做坏,就不会有做好。例如,你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然而,领导对你了解不多,或者根本就没有看到过你完成工作时候的努力,总之,你做得不够好,让领导不满意,领导肯定不会给你升职加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并没有失去领导的关注。这时候,你就会不理解和接受:你凭什么这样认为我能力不行。你不理解:凭什么所有工作都要按照你的想法出发?这就是人们做事时候有太多的“想法”,当这些“想法”被认为“符合理性”的时候,人们就会接受。你觉得不符合他的想法,就反驳他。结果就不理解不接受,做着不符合理性的事情,导致结果很差。
例如:在你不想去上班,并不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领导却“强制”你必须上班。你不接受,认为这是强制性行为,只能听从领导指令,结果,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上班,很容易让领导批评你,让你越来越讨厌这个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后你就可能一事无成,做到工作一事无成。做“感性”,却做错了事:人们总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容易被“感性”所影响,总认为付出多就会得到更多,付出多,所得就更多。例如:经常有人去逛街看到美女,会问一句:“今天有没化妆?”看到漂亮身材好的男生,会问一句:“我想勾引你。”去相亲,无论对方身份如何,总会问:“你有房有车吗?”虽说这些都是“感性”的反馈,但这也往往会让人接受,并对外界的反馈进行解读。而接受了解读后,很多“感性”就会放大反而产生了“失实”,自己在不断地向自己的预想靠近,很容易做错事。
例如:领导对你说:“你今天干得不错,我相信你”。结果你就会问一句:“干得不错,哪里不错啊?”结果你的反应就是:“干得好,是因为你付出了劳动和辛苦的成果。”这个过程中,你根本不理会领导说什么,你没有听到领导说什么,你也不关心领导的话内容到底是什么。因为结果已经完成了。在这中间,这就是典型的把“感性”做错事情,无法理解领导,自己就会认为领导不公平,自己没有付出什么,但结果却是自己却得到了成果,做了应该做的事。做“感性”,却无法做好事:其实“感性”做事是没有错的,但需要用“理性”去衡量。
- 上一篇 逗B不怕失业
- 下一篇 好运气,原来是可以这样激活的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