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得充实愉快吗?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人心浮躁、众声喧哗,很多人不是跟风、就是吐槽。
常常外界的一件小事儿、一种现象,就能够投射、唤醒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和负能量。
足以见得,内心不够坚定是多么容易稍有风吹草动,便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
《中庸》认为,人生必有富贵贫贱,顺境逆境,高峰低谷。
无论世事无常,一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安静之心,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就是智慧。
这其实是一种需要不断修炼的心功,一种真正强大的包容外界、掌控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简单理解就是: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
往后余生,管理好自己的心,按照真、善、美,去规范言行举止,就是智慧之人。
王阳明:人生如梦不觉寒,此心光明万物生。真正打通知与行之间的距离。
人生有梦不觉寒
王阳明能文善武、砥砺心性,最终离世时只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又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王阳明自觉功德圆满的一生,足以欣慰地告别,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良知”,就是一颗光明的心;“只依良知行”,就是守住内心之光明。
阳明如此说,既有一种兼济天下的难为之意,同时态度里又有了一分从容和安宁。
在探索新学的道路上,阳明遭遇了层层阻力,蒙受了太多的猜忌与冤屈。
“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于江西,再屈于两广!”
这在明代士大夫中,真不多见。
逆水行舟,风波不定,但阳明找到了压舱之物,那就是王学最后的口号:“致良知。”
阳明用他的心烛,点燃世界的火炬,也就是他说的“此心光明”。
此心光明万物生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现实意义便是每个人都应该自力更生地去做一个平凡但不失尊严的、内心强大的人。
人需要进步,需要超越,自己每天奋力创造新的自我,走出自我一己之见与偏执。
走出所见所闻附加给你的井蛙之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扩容自己的格局。
漫漫征途中,拨云散雾,还得先点亮自己的一盏心灯来照亮脚下的旅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
万事万物万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圣人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
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浑浊,失却了那份光明。
内心光明的人,世界也一片光明,烛照世界,一片生机。
打通知与未知、知与行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往往不是知与未知的距离,而是真正打通知与行之间的距离。
提升认知,丰富我们的人生。
很多人都感叹,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感于此,“知与行”便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其实所有问题都不过是智慧的问题,跨越“知与行”距离的智慧就是两个字“重复”。
归根结底,只有深入的懂得,才能触发行动。
没有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付诸实践,就去学习新的知识,如此循环,学得再多也无用。
重复的学习,重复积极思维,复重的跟进,重中之重就是重复,重复是“知与行”的桥梁,也是成功的秘密!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