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展现出个人的魅力和能力,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不足。人际交往也是研究如何与人相处。
与人相处之道从古至今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否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自身涵养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将自己姿态摆得过低,在不断示弱和迁就中逐渐被人忽视。许多优质的社交会将这样的人排除在外,有时能够做一个强势的人,也许对自己来说是件好事。
这里的强势或者说不好惹,并不是说这个人不讲理,态度蛮横。而是人们在交往中保持谦卑的心态,但是同时保持对外界的攻击性(Aggressiveness)。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攻击性可以分成内向和外向的两种形式:
内向攻击(Inward attack)外向攻击(Outward attack)
内向攻击性表现为压抑自己,表达上有一定的障碍,这样会出现一定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外向攻击性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有可能对其他人发出攻击性的行为。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天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也是人类等生物能为了生存产生的一种保护能力,这种攻击力一直存在于体内,如果遇到一些不可控的情况下,就会将攻击力展现出来。
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人,总是带有攻击性,说话也是咄咄逼人的样子,如果面对这样 的人示弱了或者没有反抗,就会让自己不断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一直到内心不能再承受之后爆发出感情的危机。
我们经常理解的攻击性是一个负面的词语,也让许多人努力的压制这种情绪。
有国外的著名心理学家Feshbach曾经提到过,攻击性的出发点是发泄对外界或者对他人行为的一种不满。
人们自然地发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后会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放弃了自身的攻击性,会让对方看不到自己的底线,自己的不断退让会让自己压抑负面的情感,这段关系也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反而在交往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认为这样的人是有有个性、有个人魅力的人。请牢记,在生活中做一个“不好惹的人”,真的很重要。
因为这样的人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交往中往往占据主导的地位,让人们感到更加的真实。
国外的社会学家Bandura曾经对于攻击性有过解析,他认为人的攻击性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相反,攻击性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本能,可以对自己有保护的作用。
人类的在受到伤害或者经历巨大的挫折之后,内心会将攻击性激发出来,将潜藏在内心的力量通过刺激激发并释放出来的过程。
当然,在人们释放攻击性的时候有可能转为破坏性的攻击。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别人觉得不好惹的人,对周围的人语言刻薄,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能受到伤害。
长期处于这样是状态,将最后也会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在一段情感关系中一直抱着攻击的状态对待,那么对方在受到伤害的同时终止这段情感关系。
许多人被从小教育要谦卑,忍让,一直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做到更加谦卑,一旦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就会被大声的呵斥制止。
最终人们都学会了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将自己的情绪藏匿起来,不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深深埋在心底。这样控制情绪的背后,人们能否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呢?
人类的攻击性是来自于身体的本能,攻击性是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体内。如果没有办法纾解这种力量,一直在压抑和控制中忍耐着。一旦内心承受不住爆发出来,一个平时表现不出众的人,会做出疯狂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新闻一些平时木讷的老实人被逼急了,做出了残暴的事,就是长期压抑内心无法排解后的爆发。
在人们建立和维系任何的一段情感关系中,都需要有一定的排解渠道。将负面消极的情绪能够及时的释放出去,不能过度压抑自己的内心情绪。
因为攻击性是天生存在于体内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发生激烈的反应。要用合适的方法排解,才能达到与内心的平衡。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双方都应该带着一定的攻击性。并不是要互相针锋相对,而是要达到一个彼此内心力量的平衡。
如果出现一方不断地攻击,另一方不断的忍耐和退让,那么攻击性就具有了破坏力,会最终破坏掉这段关系。
如果双方的攻击性都转化为积极的互动,成为两个人交流的动力,往往这样一个“不好惹”的人,在社交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