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电子骑行车、步行训练器、腿部肌肉训练仪、攀行阶梯……在这里的康复中心设有一个特殊的“健身房”——运动康复训练中心。
依照量身打造的科学完备的康复训练方案,骨折、偏瘫等亟待康复训练的老人,可以在这里获得“行走的力量”。
康复怎么练“量身定制”
这天下午,79岁的马阿姨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准时走进运动康复训练中心。
她选择自己常用的那一部“股四头肌力量训练仪”坐稳,训练中心的护士帮忙,将她的左腿固定在踏板上。“还是昨天的重量?”护士询问。马阿姨笑眯眯地说,“没问题!”
腰上的旧病一直是马阿姨的困扰。去年10月,她因腰椎骨折接受了微创手术。那时不要说抬腿,她连站立都很困难,甚至没有办法自己去卫生间。
按“民间说法”,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床上静养,但这里的康复中心并不这么认为。
作为著名的骨科、脑瘫康复治疗专家,李龙国1986年就开始从事骨科临床工作,曾担任辽宁省脑瘫、肢体残疾矫治康复研究中心主任。
“骨折术后需要有及时的康复治疗,简单的卧床只能错过康复训练最佳的黄金期。”李龙国说,不只是老年人,很多年轻的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康复指导和治疗,往往遗留骨折部位临近关节的功能障碍,导致关节粘连或僵硬,带来终身的不便和痛苦。
康复中心根据马阿姨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为她制定了一整套从生活护理、饮食到肢体运动的全套“健身方案”。
从只能抬两下到负重两公斤
股四头肌是人体大腿最重要的肌肉群。它负责我们走路、上下楼、蹲起等动作时的主要力量,更保证了膝关节的稳定性。
马阿姨要重新恢复行走能力,首先就要让自己大腿的肌肉强壮起来。
由于行走康复是老人康复需求最为集中的,因此运动康复训练中心里,多个设备都是针对行走能力恢复而设置的。
简单描述,借助股四头肌力量训练仪锻炼,就是将需要着重训练的腿部固定,牵引装置上可以加装不同分量的杠铃,用腿部发力让其起落。
“最开始连腿都抬不动。”马阿姨说,那时就是把腿固定以后,踩着空板轻轻地抬起,放下。第一次训练,她只抬起了两下。
这毕竟是“零的突破”。马阿姨的努力,都有医护人员的记录和鼓励。
半个月以后,马阿姨可以连续踩着空板活动10分钟。是时候提高负重了。她首次挑战一个0.5公斤的杠铃并获得成功。
分量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循序延长。如今,马阿姨可以在负重2公斤的情况下,在股四头肌训练仪上连续做一两个小时。
“阶梯杠”训练帮偏瘫老人登“高峰”
“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李龙国说,而步行康复训练则相当于老年人的人生中第二次“学习”走路。骨伤之外,对行走训练需求最迫切的,是中风偏瘫老人群体。
对偏瘫老人的行走练习,一般先从原地踏步开始,再逐渐慢慢练习行走,然后再训练独立行走。运动康复训练室里,一个左右各五阶、总行走距离约3米的“阶梯杠”,成为偏瘫老人每天攀登的高峰。
这台专业训练设备从高度和坡度、防滑等细节,都是专门为偏瘫老人举步训练而设计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三米距离。”李龙国说,在最初从坐到走的过渡期,老人一般只能迈一到两阶,逐渐根据适应程度加大训练强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恢复中的中风患者,自己在小区里艰难地遛弯。李龙国说,可能家庭成员有护理时间等方面的难处,但是让这些患者独自外出存在很高的风险。
一方面患者自己无法控制平衡,本身就容易出现拉伤等问题,时间更是不易掌握。若在此过程中发生摔倒等事故,可能会令老人再次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李龙国的办公室,就在运动康复训练中心的正对面。每天去和锻炼中的老人沟通,已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他一再强调,“老人运动康复必须有人保护及协助。”
要有固定的专门医护人员在场内长驻,不但了解每一位前来训练的老人的自然情况,还要科学指导老人们的练习动作、强度及时间。
练习中,还要时刻观察,避免老人出现头晕、胸痛、心率加快等过度运动情况。
一起唱唱笑笑 运动更开心
康复医疗,已经被认为是养老核心产业的重要一项。但我国医疗领域一直以来都是重抢救治疗、轻康复。而本就床位紧张、资源紧缺的医院体系,更是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康复医疗行业补全了医疗的后端环节。”李龙国说,疾病发生后,最好的恢复方式是进行运动康复而不是静养。
骨伤、神经损伤、老年病患者,以及残障人士都可以通过运动康复来恢复身体功能,重新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归社会。
医生们发现,在运动康复训练中心里,从锻炼中获取的成就感,也相当于为老人们进行“心理康复训练”。
摆脱卧床时消极度日的状态,老人们在运动中抛开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更加有利于恢复健康。这里的老人们经常在锻炼间歇一起唱歌,讲笑话,享受“运动沙龙”的乐趣。
- 上一篇 社交是一种很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