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单阅读 > 为什么人类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会受到情境性概念的影响呢? 内容

为什么人类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会受到情境性概念的影响呢?

选择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2-09-01 21:40 | 作者:58i | 来源:互联网 | 阅读:

操纵各种物理变量会对道德认知、道德情绪甚至是道德行为产生影响。这类影响令人感到惊讶,并因其结果新奇而为研究者津津乐道,但是为什么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尤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会受到上述情境性概念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既人是如何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

从心理学的认知革命以来,“认知”一词及其相关理论就用来解释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在认知科学发展之初,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以表征的方式出现在心理活动中,正是由于有这些表征,人类认知过程中又对其有着特定的操作方式(或者说是算法),我们方能表现出行为。

以最基本的心理旋转实验为例,人们在面对一个正立的字母时识别时间最短,而识别一个完全倒立的字母时间最长,且在识别顺时针旋转90度以及逆时针旋转90度时所花费的时间居中,时长也基本相当
这说明面对一个字母或者一个具体的概念,我们能在脑中形成一个表征来代替该客观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操作它。而当我们在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表征后,会将这些心理知识进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使之形成一种概念上的联结与网络,存储在长时记忆中,方便我们提取和使用。
当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某一情境时,我们要首先识别情境中的刺激。我们会使用长时记忆中的这张概念网络,以及掌握不同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属性来识别这一刺激,并将之再纳入自己的概念网络中。

如果面对一个新异刺激或从未了解的概念,那么我们的知觉和理解方式依然是将这一新概念与已有的旧概念建立语义联系,将之划分在与其语义相似的类别中加以理解。这是传统认知观类比了计算机工作模式后所拟定的知觉与理解等认知过程的基本假定,诸多人类的知觉、记忆实验证实了这一基本假定。

如何表征复杂的社会文化概念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马斯克维奇特别提出有两种方式去表征复杂抽象的社会概念。一种叫宣示,主要反映在人类的命名和归类思维中,即我们在思想上要把一些陌生抽象的概念转换成普通熟悉的类别和形象。二是具体化,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一种物理的、可以理解的具体概念。
马斯克维奇把这种思维过程描述成是把一个不准确的概念转换成形象概念的过程。比如,创造力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可能就会以具有创造个性的作品和人物,如爱因斯坦、毕加索及其作品来将之具体化。

与表征认知的宣示机制不同,隐喻认知则认为没有必要用相似概念来解释和理解新概念,用一个在传统认知观上属于不同类别的概念同样可以理解一个新概念。隐喻就是要达到某种非语义上的相似,并在概念的某种属性上产生共鸣。

隐喻研究者甚至强调不应将隐喻认知作为一种对表征认知的补充,因为隐喻认知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理解“幸福”、“道德”等抽象概念时,隐喻认知的作用更大。
在表征认知观看来,人们用先前的相似概念理解新概念,正是相似的经历影响了他们对类似经验的理解。然而,隐喻强调不同类别的概念,但并不排斥具体概念。隐喻机制同样可以用不同类别的非具体概念来理解,如“幸福是一段旅程”,这一隐喻正是用不同类别的具体概念来解释“幸福”这一抽象概念。

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以及朴素概念中,隐喻的使用已是司空见惯。人们在理解一个人是好人的时候,不仅可以在通过思考好人的特征与行为后对号入座,还能通过对比一种毫不相关的感受即温暖时的感受来理解好人这一概念。

隐喻认知对依赖表征认知的知识储存模型提出了挑战,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可能并不是根据语义来排列,并根据语义的远近来激活,一个语义上的无关概念也能导致另一个概念的激活,这使得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储存和提取的模型变得更加复杂。
同样,具身认知则是表征认知的另一种发展,它推进了表征认知的具体化机制。它认为不仅可用具体概念来解释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同样可以为理解具体的身体、动作以及感官感受等提供帮助。表征认知与隐喻认知都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比作计算机运算的方式,因此,存储、计算、提取等词语被用来理解人的注意、记忆等认知过程。

人脑只相当于一个硬件或容器。在该思维的引导下,如果我们用计算机语言表征出人类的道德判断思维模式,那么一台电脑或者一个机器人就会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事实上,的确有研究者试图通过计算的方式来建构一个道德判断的模型。

具身认知并不采纳此种观点,而是认为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不再只是计算机的机箱,不参与任何的计算机运作,也和计算机如何运作无关。
身体可以作为一部分认知的内容存在于认知加工过程之中,而且身体状态的不同也可以改变其它认知加工的内容。因此,这是一种基于生物有机体模型的观点。对计算机科学家来说,所有的符号计算过程如果都嵌套于身体,那么仅凭一套完美的程序是不足以概括不同的人类个体的。

另一个疑问是,用概念来表征概念是认知科学的立足根本,但为什么具体的动作和身体感受能够与抽象概念发生联系呢?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在初级阶段首先发展了动作以及空间能力,在习得了这些能力后,才以此为基础去发展高级的心智能力。

而进化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的神经系统最初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承担高级心理过程的运作,而是以处理基本的知觉和运动过程为主,当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原有的神经系统便开始承担了高级心理过程的任务,因此,动作与抽象活动在生理上是有联系的。
通过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的过程,人们能够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以及概念与身体体验之间的联系,在物理变量刺激达到一定值时,能够激活具有道德意涵的心理表征,并以之作为后续认知过程的载体。

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二者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身认知是以身体感受或者活动状态去表征道德概念,是以具体的身体来表征抽象概念,因此它实际上是颠覆了基于计算机模型的传统认知观,改由一种生物有机体模型去看待人类的认知过程。

而隐喻认知和表征认知都以概念去表征概念,整个认知过程没有脱离概念层面。需要指出的是,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并不排斥,两者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仍然会纠缠出现。在谈及某一与道德相关的概念时,我们不仅可用隐喻来思考,还可回忆出具体的情景甚至情景中的动作。
物理变量对道德的影响机制看似可以解释普遍化的人类判断和行为,而为何这种新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多讨论道德相关问题呢?传统哲学家通常认为,常人具有描述自己或者他人心理状态以及归因的能力,这种能力无须专门训练,它随着人类发展相伴形成。我们的认知过程是相对客观的,如果认知过程发生了偏差,那么其原因是情绪等因素影响了认知过程。

据这一观点,如果我们的行为在道德意义上与常识不相符,那么必然是与道德相关的某些因素影响作为客观过程的道德认知,即道德因素仅仅在认知过程中起一种调节作用。而现今实验证明,道德判断在认知过程中出现在前,并处于一个首要环节的地位,起到的是一种中介作用。
除了意图判断,道德判断的中介作用在知识、信念等多个领域都被证实。这表明人的认知过程与科学假设的验证过程并不相同,道德在人的认知发生伊始就发挥作用。

无论我们在做任何判断时,道德判断始终在最开始就影响了其他判断,因此道德过程可以被看作广义认知过程的开端。在这个意义上,实验哲学家将人称为道德家,因此,物理变量若对心理变量有影响,那么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处于认知要冲地位的道德,而心理物理过程也可能包含于这一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我要访问: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