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人到中年,何谓真正的成熟?”
有人回答说:“是经历人间苦难后的内心平和,是饱经沧桑后的锐气依旧,是胸怀他人不露锋芒的大气悲悯。”
少年向外求,中年向内寻。人到中年,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才是往后余生里最美的风景。
不诉沧桑
看过一个故事。
一只小猴子爬树时不小心刮伤了肚皮,留下了一条不深的小伤口,几天后就能自愈。
可这只猴子偏偏总是向别人诉苦,不断扒开自己的伤口给它们看,路过的人寒暄两句,小猴子就再等下一个路人接着诉苦。
结果,伤口不但没好,反而感染引起更多的问题,给它带来了本不该忍受的痛苦。
猴子是这样,人也是如此。
人活半生,谁的心里没点伤疤?但现实却是:与人诉苦,只会越诉越苦。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往种种,不论好坏,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再多的抱怨,再多的不甘,也是徒劳。
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受过的伤,需要自己去总结、反思、愈合。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下从前,专注当下,沉下心来,做好手头的事。过往皆为序章,当下才是人生。
不诉沧桑,不念过去,过好当下,才能不惧未来、不负余生。
不露锋芒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藏锋守拙、低调谦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熟。
蔡元培一生成就斐然,出任过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位,但他却清贫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
一次,中国参加伦敦举办画展前夕,组委会派蔡元培和林语堂参与选画。
当时有位国外的汉学家自认是“中国通”,在观览时滔滔不绝:“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
蔡元培明知这位友人有意显摆,面对他百出的漏洞,他却只轻轻点头示意,并不作答。在蔡元培的沉默中,这位汉学家深感自己无礼且浅薄,后来便闭口不言,之后看向蔡元培的眼光里,更多了一份敬佩。
蔡元培以一份宽广的胸襟包容了别人的不堪,既保全了别人的面子,也在无形中彰显了自己的格局。
《菜根谭》中有云:“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君子不做耻辱的坏事,也不图树立美名,只是保持天地浑然之气。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自不居胜。”一个人境界越高,姿态就越低,越是胸有智慧,越是不露锋芒。人到中年,当以修身为要,以谦逊之心待人,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光而不耀、深藏若虚,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修养。人到中年,“稳”字当头,行得稳,才能走得远。
不减锐气
白岩松曾说:“人到中年时,不往上,就容易往下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重新出发的心态。”
人生下半场,与其随波逐流,飘哪算哪,不如主动一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人到中年最好的状态,是明知有跌落的可能,却仍然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矿工诗人”陈年喜29岁时进入矿山工作,成为了一名爆破工。这一干,就是16年。
谁知45岁那年,因为颈椎错位,经历了一场大手术。手术虽成功,却也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并且再也不能从事爆破工作,为此他不得不离开矿山,另谋出路。
由于诗写得不错,朋友把他推荐到一家旅游企业的营销部门做文案。
年近50的陈年喜,人生却要重新开始。
他没写过广告软文,就多看别人的文章,恶补写作技巧;不了解市场,就关注了几十个旅游公众号,天天研究;为了给儿子交学费,他白天工作再累,晚上都要拿起平板卖力写稿。
为了多赚些钱,他放下了曾经最爱的诗歌,开始撰写散文和非虚构作品,将自己过去16年的爆破生涯凝结成文字。
小说《心居》里说:“年纪愈是上去,愈是靠一口气吊着。气一泄,人就塌了。”中年以后,活的就是一股“气”。锐气不减,精神不怠,陈年喜的心里,就憋着这口气。
2018年,48岁的陈年喜在澎湃新闻的栏目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非虚构作品《一个乡村木匠的最后十年》,获得了广泛关注。此后三年,他写下了五十多篇散文和非虚构作品。
他收获了稿费,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人生。
生活越不如意,越是要保持积极饱满的心态。赢,就赢得漂亮,即使输了,也要输得精彩。拥有重新再来的勇气,才能接受焕然一新的自己。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你怎么诉说自己,就怎么定义自己;你怎么看待生活,就怎么看待自己;你怎么面对困境,就怎么定义人生。
人生下半场,能够决胜千里的,始终是自己内心的力量。
人活一世,不过就是自己成全自己。
- 上一篇 女人三十该多吃的五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