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存焦虑,是付出与需要的不平衡,是对未来的焦虑和现状的难以改变,这些条件会促使一个人不断的担心自己“以后靠什么活着”或是“不断失去之后却没有拥有的能力”类似这样的想法所影响,
这就导致人们在不断的接受外界的交流,接受自己内心的焦虑,看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看着自己的工作,状态,关系身份一点一点被取代,被埋没,被无情的剥夺,这种感觉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没有生存焦虑,第一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都很富足的人,他们一方面具备驾驭财富和精神需求的能力,一方面在这个社会之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而另一种人,则是什么都没有的人。
当代人的一无所有,是精神上的空乏,是物质上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
精神上的空乏感,源自于现实与精神需求的双重打击,现实生活不如意,许多事情必须倾尽全力,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做又做不好,又不能彻底逃离,坚持下去不要说希望,就连“究竟为什么要坚持”这件事都无法完全说服自己,
而精神需求则基本来源于那些负能量的感染以及整个社会物质攀比下的阴影刺激,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可以独善其身的活着,但是当人们身处人群,与人接触,那些话语之中的你来我往,又不可能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交互。
这种双重打击的促使下,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感受就是,不想接受的底线越来越低,想要实现的上限越来越远,渴望的东西消失殆尽,不得不接受的存在日益增多,因此精神上为了不给自己有太多的压力,只能不断的去排除掉所有的念想,

所谓不想,不是不想去思考,而是一旦开始思考,那些接踵而来的痛苦便会不期而至,这个社会总是督促人们去思考,却又把思考这件事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一并推出:
那些美好的东西总是层出不穷,
但事实上,都与我们毫无关系。
精神上的“海市蜃楼”改变不了人们对生活这件“小事”的理解,
而物质上那不断产生割裂感所导致的痛楚,则成为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终身大事”。
人们试图在物质生活的平衡点上权衡再三,向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过的足够好,向自己告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这样的想法随着一次又一次显而易见的失败,再失败的结果,让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开始发生了不够友善却足够现实的改变:
人们开始发现,只有不断降低自己的期许,不断远离舆论的刺激,不断封闭自己,不断接受现状才能让物质需求这件事变得不再那么跌宕起伏,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究底还是在于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过于亢奋所致,那些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和攀比逻辑,与其说是一种刺激,倒不如说是一种“物以类聚”的双向淘汰:
不断拒绝,不断接受,拒绝无意义的刺激,接受有意义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你会发现,你离大多数人所处在的世界,
离这个喧嚣与弯刀并存的世界,越来越远。
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一切选择,都是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
因为无所畏惧,所以一切判断,都是判断而不是“只能如此”。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这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说法,
当人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人们就不会被外界的,不管是什么的压力所裹胁,
但真正一无所有的人,反而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无所畏惧:
那种由外而内,从有到无的孤独,
可以摧毁一个人,
也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彻彻底底的解脱。
- 下一篇 把你的真诚与热情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