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诸行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不可执着。其中你最容易执着的对象,就是你的心。
人容易执着的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心,于是被欺骗你说你很伤心,挚爱分离你说你很心痛,经历几段失败的亲密关系你说你的心死了。
这就是不懂得无常的真理,心也是无常的。
没有一个恒常的心,在那里心痛在伤心甚至死心,没有的,“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击电,剎那不住。”
你的心更像是一条不断流动的河,上一个心念刚过去,下一个心念又来了。
你的心又像油灯灯光,是灯芯和灯油一起作用燃烧,才显出来的。
虽然看上去一直存在,其实没有一个不变的存在。有的只是瞬息万变的心念,根据你的境遇因缘在不断生灭变换。
你一会儿一个想法,你的念头、念念迁流、念念变化、完全无常的,你根本把握不了。
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心是恒常的,这是你不觉醒,是你在颠倒妄想。
不懂无常,你谈爱情才轻易的说“我喜欢你,我一辈子只喜欢你,永远爱着你”,你也才轻易的信这样的话。
但结果呢?也许几个月后你就见异思迁了,你就出轨了,你的心就变化了,这种承诺是自欺欺人,它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一种理想化。
当你轻易承诺时,你实际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更不用谈你做到了。
除非你清楚心的无常,人是觉醒的,你就会珍惜当下,小心翼翼守护这份善念爱念,让它念念相续、不断增长,你会防范恶念嗔念,让它消融,如此你们的爱才能真的长久。
人际关系中,你也要懂得人心无常。别人怎么对你,别人到底是怎么个无常法?你搞不清楚,永远也搞不清楚,因为别人内心里发生了什么你不知道。
如果你总想着去搞清别人,研究别人的规律,这个没有意义。

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内心里的变化你看不到,不要去抱着这样的幻想去研究别人,研究世间,要打消这种不当的愿望、不当的期望、不当的想法。
当你对别人抱有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愿望、期望时,你要明白一切是无常的。
你自己是无常的,世界也是无常的,至于别人那更是无常的,所以你不要执着,这是了解无常的意义所在,能让你断除内心的一些执着,打消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要去看见,去修你这无常的心。我们之前说身体是无常的,人注定有生老病死等变故不可执着。
但其实你心的变化,远比身体的这一切要快多了!
昨天是这个样子,今天起床了还是那样,明天还那样,甚至一个月之后你都没有多大变化,好像你的身体就仿佛就是这样,只有十年之后才发现自己老了。
这一段时间,比如这一个月之内你好像是永恒的,其实也不是,你身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是没有觉察到而已。但跟心相比,身体还是相对恒常的。
所以,佛就说:我劝你宁愿执着身体,也千万别执着于心。
因为心是连一秒钟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前一秒跟后一秒已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前一秒你还在快乐,下一秒你获得一个悲伤的信息,立马嚎啕大哭,立马充满着忧伤、悲伤,完全不一样。
所以说人就是在这种情绪中,在这些烦恼之中,比如,贪嗔痴这些烦恼中轮回的,叫生死轮回。
成住异灭的变动非常大,非常迅速,有的都不超过一秒钟。
这种心的剧烈变化在佛学叫心行,行为的行,诸行无常,心行也是无常。什么是行?你的习性、信念以及带来的结果都叫行。
佛学也把你的思维也算到行为里,认为内在思维和外在行动都是一体的,都叫行。
如果你内心里不想某件事,那你外面肯定不会做这件事的。
哪怕你凭着习性去做的,还是因为你以前所想过的一些,逐渐积累多了形成习性,你才会自动化的、不带思考的就做出来的,这也还是你以前思考过的。
你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某件事,现在却做了,这是不不太可能的事。因此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心,都需要去要修你的习性。
习性是无常的,不过习性属于无常之中相对比较稳定的。
就是你形成了一个坏习惯,成为一种舒适区每次都去这么做,那慢慢你就习惯于这么做了,如果有一天不让你这么做了你就痛苦。
比如说,你形成了抽烟的习惯,一天要抽一包烟,这样抽了几年,突然间医生让你戒烟那你就非常痛苦焦虑。
心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你总想着要再抽一支烟,这就是说你有了吸烟、想吸烟这个习性在。
通常,习性是指我们的一些坏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比如说,贪婪就是人的一种习性,你看到好机会好东西你全都想要,那这样贪久了,你就容易发展成去偷去坑蒙拐骗抢。
嗔痴也一样,嗔也是人的习性,嫉妒就是一种嗔心。也容易导致恶行,甚至制造悲剧。
你的这些习性本身是无常的,却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在你身体里固定下来,一发生什么事情,你就会照着这个模式去反应。
虽然这个反应过程是不同的,会有变化,但实际它有个相对的稳定性。
好在习性是无常的,这对人来说是有利的。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性,提升自己!
要是你的习惯不管好坏,一形成就再也不变了,永远都跟着你,想想这多可怕!
所以,正因为习性是无常的,你过去留下的种种坏习惯,你可以自己去推动它变化,主动断掉它。
修正念,就是让你的习性,打破那种相对稳定让它无常,你就能断掉习性,走向幸福;
要是习性稳定了,是恒常的,什么你都照着习性去做就很容易做错,你就很难幸福。
太多人之所以不幸,就是从没有检查过自己的习性,也没有去对治过它,于是反复不幸,即便有贵人相助,帮助解决了一时的困难,最后还是会陷入不幸中。
比如,有个段子说,有人穷的没饭吃,就等着扶贫。可别人给他送来的鸡鸭鹅,他全给吃掉了!
送来是养殖下蛋吃的,可他好吃懒做的习性在,想着有鸡还要喂它干嘛呀?就直接吃掉,享受一时是一时,这就是他的习性。
他照着自己的习性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又轮回到揭不开锅的状态。
世间这种事很多,尤其是一夜暴富的人,有几个能富到十年之后的,因为他穷惯了,穷思维,他的行为,所有的东西,他的习惯性思维和习性,守不住这个财富,这个财富很快就没有,这是就习性。
如果这些财富放到一个训练有素的人手里,他虽然破产了,但是他有很好的习性模式他留得住,放到企业家手里,比如说有一千万,他通过做生意很快就能赚两千万三千万乃至上亿,这就是习性。
所以说,你的处境并不重要,一个地狱里面的人现在直接把你放在天堂,你很快也会作到地狱里去的。
习性没有变,就是你的心没有变。当你的心没有觉醒,失去了觉察,你就会被习性所主导着,在烦恼痛苦中轮回。
你的心是什么?心有四个部分:受、想、行、识。
其中识,就是我们心的本体是本质,这个本体始终都有无明有困惑糊涂的东西在,你得用智慧把这些消除掉,再开始修正心里的那部分内容。
心这里面的内容就是“受想行”,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你的情绪。这些情绪念头是纷纷攘攘的,每一刻都不同,你就在这些念头中轮回,这样怎么去信你的心呢?
你自己的心就在变化的,不可信不可依赖,那别人的心能可信吗?要分人。
为什么说圣人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人,是智者,他们相对是稳定的。
圣人的心也有变化,但已经不再轻易变化了。他跟那些反复无常的人已经不同了,达到了高度的觉悟,这就是你我学习的榜样、楷模。
为什么说你的想法很多?今天做这个,明天要做那个,而大觉悟者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慈悲众生,教化众生,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我们在世间都比较喜欢些品行好的人,什么品行好的人?就是体现在他的稳定性,他有一定的德性,不像小人一样反复无常,小人根本都不靠谱不可靠,马上就会坑你骗你。
那些品行好的人不会坑你不会骗你,体现为人际关系上的、利益合作上的相对稳定性,这个是你喜欢的是不是?那为什么不自己先做到呢?让你的心修正念,也做一个相对稳定的人。
所以说佛学中说定,其实跟德性是相似的,都体现一种稳定性,不那么灵活。
太灵活了,有的人一天多变的,今天的想法跟昨天想法不一样了,那这种人你敢相信他吗?
明白心的无常后,你还要通过修行,使你的心变得相对稳定,不要一会儿一个想法。
一会儿一变的人,会让别人觉得不靠谱,什么事情都没法合作。这种多变会造成资源浪费、人心痛苦。
修心就是让这个多变的、复杂的心变得简单,变得相对稳定,你的时间才能做出点什么呀,你跟人合作给人做事,做任何东西都得靠谱,让别人信得过你。
如果心总是多变,一会想这个又想那个,这怎么行?这就是烦恼。
修行就是修心。修心有两大部分:一个是修智慧,解除无明对你的控制;一个是修习性,解除习性对你的控制。
修心怎么修?心,首先是心的本体识,我们的心始终是染污的,就是说已经有困惑了,已经有糊涂的、不明白的、看不清楚的东西了,你要把污染的意识净化掉,要断除无明。
断除无明,就是去悟,再重新去认识世界,重新认识的就是一个正确的、清楚的世界。
然后,把你心里那些在无明中形成的习性,包括你的情绪化、坏习性、思维定势等等磨掉,去端正你的行为,这是修行最大的一部分。
当你慢慢地把习性消除,磨平,磨去,磨习性磨到一定时候,习性消除了,你的心里是一片光明,不受任何阻碍,任何恶劣的环境你都能超越,都能够平安相处。
- 上一篇 晚熟的人,最值得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