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一位作家说:“我开始逐渐习惯一个人,不会说太多的话,不用太合群,也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在悲伤的时候,头埋在自己的怀里,心事说给自己听。”
很多人深有同感。
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们会变得不爱说话。
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不让宝贵的时间,在无聊的话语中消逝。
沉默,意味着开始聚焦自己,走向成熟。
1.强融无益,沉默自处
知乎上有个话题:“不合的圈子,该不该强融?”
题主在一线城市打拼,近几年强烈感受到,与家乡的发小们日渐生疏,三观、眼界、层级截然不同。
发小们大多安稳而没有活力,年纪不大,只会以刷视频和泡吧消遣。
虽然早已没了共同语言,却想着如果回归故里,需要他们的支持。
但现在确实疲于应付,左右为难。
高赞回答是:圈层不同,不必强融;鳃鳃过虑,伤人害己。
人本自由,费尽心思留在一个框框,就把自己变成了“囚”。
美国社会学家们做过一项调查:
他们将当地的警务人员分组,一组热衷社交,另一组则习惯独处。
社交频繁的警员虽然健谈,但看起来更疲惫、幸福感更低。
经过调查发现,独处的人更倾向于自身需求,可以迅速拒绝不想赴的邀约;
合群的人却顾虑很多,既要揣摩对方的企图,又对他们不置可否的话,反复思量。
当一种关系耗费了太多精神能量,人就不会获得多少愉悦。
正常社交尚且如此,跨越圈层,则会加剧对精力的消耗。

让我想起王小波的话:“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考,我觉得没有意思。”
人们总以为,圈层是混迹社会的捷径;却忽略了,认知上的差距,早晚会引发双方的不满,真正融入,根本无从谈起。
成功的捷径,只依赖自身的硬实力,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强大的生存本领、沉稳的处事心态、随心的生活节奏,你便活成了人脉。
“很多人强调关系、强调联结,这的确重要。但很多时候,人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的,需要独处。”
不再为功利而迎合,不再为寂寞而苦恼,沉静自处,是为强者。
2.经历多了,话就少了
曾经年少,真诚直率,总想以心交心;
后来清醒,世态炎凉,皆是利来利往。
人都是找想说的说,捡爱听的听,信唯心的真相。
敦默寡言,不过是看清人性后的释怀。
马季先生被传,早年间打过恩师侯宝林先生一个耳光。
对此,马先生一直缄口不言。
马东身为人子,逢人解释,将事情的前前后后详细说明。
然而,舆论并没有停止,有人大肆宣扬“马东拉偏架”,甚至不惜卷入相声界的小辈们,以求更加扑朔迷离,获取点击量。
时过经年,马东不再争辩。
再次提及此事,他唏嘘:“为父正名责无旁贷,但澄清,你花了万般力气,取决于别人愿不愿意相信。
当初他们愿意相信那种说法,是因为已有自己的心理基础。
你掰这件事,不符合他内心的欢愉感,所以,澄清毫无意义。”
人无法从别人眼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只能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你的样子。
“话语圈,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因为看清,所以看轻。
不再为真假争得面红耳赤,不再被荒谬惹得暴跳如雷,静而豁达,是为智者。
3.人生之路,唯有自渡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我们必须承认,观点和阅历相关,每个人都有局限。
人与人山水一程,其他缺席的部分,导致“感同身受”四个字,谁都说不出口。
- 上一篇 师生给笑友们上堂搞笑课
- 下一篇 什么样的电影值得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