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单阅读 > 认清自我的必经之路 内容

认清自我的必经之路

选择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3-03-27 03:14 | 作者:jdwzdh | 来源:互联网 | 阅读:

这世间有很多模棱两可的事情,但对离别的厌恶,确是可以绝对肯定的事情。而与某些物品的失去相比,人与人或人与某种环境、状态之间的分离,则在烦恼之上更添加了一些忧郁的气息,佛家的七苦,爱别离就位列其中。

更让人无奈的是,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且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在表面上,分离正如其字面意义一样,意味着或远或近的离开、或短或长的失去,而如果不能在背后赋予分离一种更具有人性的力量,那么在漫长人生的无数次分离中,人的心力早晚都会耗尽。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说“从生到死,生活常常因分离而中断,许多的分离是令人痛苦的。奇怪的是,每一次分离都构成整合、认同和心理成长新阶段的基础。”在痛苦的分离中,霍尔看到了成长的契机,也赋予了分离一种全新的意涵。

“我们谁也不是由于自己的要求而降生或死亡的。然而,生与死均是人与无所不包的环境分离的过程。在生死之间还有许多别的分离过程。每一个分离过程都会产生新的意识。”霍尔为分离找到了更加明确的对应物——人在分离中,获得了全新的意识,那么这些意识是什么?

婴儿通过哭声表达饥饿与不安的焦虑,大多数时候,在一个称职的母亲身边,孩子的哭声都能获得有效的回应,然而总有例外,在哭声长时间无法得到回应的时候,婴儿一定渐渐的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个温柔的胸怀并不完全属于“我”。

人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比较直接和肤浅,这个肤浅的含义就如其字面的意义一样,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一个简单的真理——“我”就是肌肤之下的那个人。但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此有所疑惑,虽然在物理意义上,我的确是这个身体,但很多事情会让人察觉到“我”并不止于这个皮囊。

很多时候,“我”和“我的”的意义往往会含混不清,人会经常把一些事物看作是“我的”,意味着是属于我、并可以被我随时支配。而当一样物品长时间被认为是“我的”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的被看作是人的延伸,甚至逐渐内化到人的自我认知中,理所当然的认为,那就是我。

这种认知的迁移,有时候不仅会对物品有效,也会对环境、人,乃至文化有效。就像家之于家人、母亲之于孩子、语言之于每一个人一样,一旦长期的拥有,且能够不断的随心支配,“我”就跨越了肌肤,深入到了延伸之上。

而当背井离乡、与母亲分离、进入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时,人就会对曾经那种自大的拥有恍然大悟——延伸之物并不真的是“我”的一部分,离别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意识到,什么是肌肤之下真正的自我,什么是真正属于我,而什么是“我”有幸而获得的。

分离对于心理上的自我,就像皮肤对于生理上的自我一样,只有在不断的分离过程中,人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意识到“我”的边界在哪里,什么东西是永远伴随着我的,而什么东西是脆弱易碎的。

也只有在不断的分离中去将自我从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否则就会陷入到祥林嫂般对失去的不断追索的循环当中。中国有句古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其中,见自己往往是最难的,人只有见了天地,告别了众生,才能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儿,才能真正认识到“我”是什么。

也许人生的终极意义,就在这无限自指的循环中——用“我”去不断的认识“我”。而分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打破循环,重建自我的重要契机。


猜你喜欢
我要访问: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