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单阅读 > 最实用的育儿心理学!(父母必藏帖) 内容

最实用的育儿心理学!(父母必藏帖)

选择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18-10-24 15:50 | 作者:匿名 | 来源:互联网 | 阅读:

都说“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足以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揪心与不易。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小朋友健康阳光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独立,内心澄澈充盈的孩子!

1 鱼缸法则

鱼缸法则:

几条小鱼被放在鱼缸里,几年过去了,竟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小个头品种。后来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新的,人们就把鱼养在院子池塘里。没想到,这些鱼竟疯了似的长得很大。

鱼需要自由广阔的游动空间,人也是如此。我们常替孩子作选择、帮孩子作回答,以至于他们没有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孩子,从学会放手开始。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我们可以先从小处着手,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掌控能力。

比如参加什么样的兴趣班,暑期去哪里游玩。待他长到拥有独立且成熟的思考能力后,再予以他更多的人生选择权。

2 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凌厉地、张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它徐徐地吹,温暖地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纷纷脱掉大衣。

这则寓言后来演化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称为“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用在育儿中则是,我们应当对孩子怀抱一种宽厚包容的态度。用宽厚滋养孩子的心灵。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时,我们可以温和地说:“宝贝,你创造了一片神奇的牛奶海洋哦。”待孩子平复一些以后再告诉他,牛奶海洋虽漂亮,但地板却要受罪了。然后跟孩子一起清理地板,并告诉孩子拿牛奶的正确方法。

3 甘地夫人法则

甘地夫人法则:

有一次,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医生,平静地告诉12岁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替代的,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甘地夫人认为,挫折的到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

孩子需要关爱,但过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不妨抱紧他并坦诚相告。挫折面前实话实说,让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难,端正面对失败、痛苦的态度。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控,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故。

4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翁是赛甫路斯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位雕像家。他爱上了一尊美女雕像并期待她能接受自己的爱。

他那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由此,便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神话终归为博人一笑,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积极的期望能产生奇迹。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实验——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最终,果真就是那样积极或消极的结果。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应多多传递积极的期望,这可以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产生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最终成长为更美好的生命。

5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6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

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7 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8 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9 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父母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10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猜你喜欢
我要访问: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