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单阅读 >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内容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选择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2-10-22 11:17 | 作者:58i | 来源:互联网 | 阅读: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过去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里,父母会不断重复小孩子不能挑食,老师会不断重复学生不要偏科,这两个常识会被深深地写入小孩的脑海里。我就属于浸泡在这种教育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人。

因此,过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都不会怀疑童年这两条记忆有什么问题,对此深信不疑!但是进入丛林社会十几年后,我发现,挑食是必须的,因为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条件的要求,挑食是为了更好地呵护健康,比方说有糖尿病的人他必须挑不甜的食,尿酸高的人少吃老火汤及海鲜,胆固醇高的人要少吃鱿鱼/猪脚/蛋黄之类的……不同身体条件要求人必须“挑食”。这里我不打算进一步去讨论关于挑食的话题。

重点聊聊,偏科!我回想过去30几年走过的人生,偏科在学生年代,老师强调的这个道理是没错的,考试这玩意比的就是综合实力排名,一个学生一旦出现明显的偏科,一般而言成绩很难有机会进入前列(当然也有抬杠的说一些极端的例子)。进入社会谋生阶段,发现原来的那套理论,好像不适用了。

偏科或者是不偏科,已经有人做了很好的理论概括。对应的就是木桶理论和新木桶理论。都是木桶,但是解释的结果截然相反。

木桶理论强调,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新木桶理论强调,一个桶可以倾斜来装更多的水,而此时所装的水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的。新的时代环境下,木桶理论似乎已经不合适,尤其在互联网横扫传统行业后,更加论证了这个观点。
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长板。决定一个人上限的,不再是短板,而是你的长板。所以一个人在成长最重要的事,不是去弥补和规避弱点,而是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因为把时间花在长板上获得的收益,会远远高于花在短板上获得的收益。人是如此,国家亦然。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对这个观点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正确,一个大V表达得特别的有趣的描述:
“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像咒语一样围绕着我们,又像是一声叹息,明明上了很多学,明明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迷茫,焦虑,过不好。很多人吧,说起啥来都懂点,思想也有点深刻,似乎很有脑子,可是他却没赚到啥钱。与此同时,有些人看着毛都不懂,平时朋友圈各种转发封建迷信,一开口就暴露自己确实是个沙雕,可是这种人竟然也能赚到钱,甚至一年赚前边那个显得很睿智的人一辈子的钱。
其实关键就是业务熟悉度,你可能啥都懂点,啥都10%的了解度;那个沙雕绝大部分领域都是0,但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是99%,自己没意识的情况下狂虐周围所有人,你可以在其他领域比他强太多,但是一旦到了他最擅长的那个,他不但把你虐成渣渣,也把同行都虐成渣渣。能赚到大钱的人,哪怕他是在摆摊卖菜,他也有一些绝活,只是有些时候自己都没意识到。
对于国家(除了中国这种超大规模的)来说也是类似的道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很早就通过国家比较优势的理论说明,每个国家最优的贸易选择就是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把长板做长,那些短板留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去弄,今天全球化的分工,很大程度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实践的结果。擅长生产手表,好好弄手表,适合种地的好好卖粮食;家里有矿的好好挖矿,祖上擅长手工活的就做好手工活;把好几件事做到极致,就能养活自己的国民,这是大部分国家选择的道路。
面对生活,我们就是得承认这世界很多人,就是靠“一招鲜”吃遍天,有些音乐家,一辈子靠一两首曲子吃饭、成名;有些诗人靠一首诗名满天下;有些歌手一辈子在重复唱一首歌;有些教授一辈子也就讲一套理论,有些人一辈子做寿司,一辈子做一碗河粉。用粤语一个词形容,那块最长的板就是一辈子的“搵食架生”,所有其他的板对于“搵钱”都是没有实际帮助的。
国家高速发展,社会形态急剧变化的环境下,啥都懂点的小镇做题家可能容易获得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但是赚大钱的往往都是些在某个领域极度的熟悉,极度的专注沙雕。面对社会的问题,很多人都也可以解决,只是他的成本、效益并不是最优的;但是少数人可以以别人无法想象的高效、低成本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社会只会奖励这些人,所以他们可以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X圈喜欢的一句话“不要拿你的业余,去挑战别的专业”。
过去,我们都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工匠精神”这方面以日本为代表,一个企业、一个小店动辄上百年的历史,在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上投入几辈子的专注力,这种事情在中国难以想象。中文里有个词叫“心灵手巧”,但是通过“工匠精神”许多例子,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王的例子、螺丝钉加工的例子、或者说一些刺绣艺术、甚至最普通的“数钱”动作,都反复印证一个相反的道理“手巧才能心灵”,只有极度的手巧,专注熟悉地操作一件事情,日积月累的沉淀最终上升到“心灵”的阶段。当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阶层流动逐步减少,缺乏机会的社会背景,这种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会越来越流行,成为许多人安身立命之所。
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我觉得最好的答案其实就是王阳明心学说的四个字“知行合一”!懂得很多道理并不是真正的“知”,“行”没有跟上的“知”不会产生合一的价值。这里所谓的懂得很多道理,只是别人告知你的“知”,并不是作为本体的你在“行”的过程中产生的“知”,这些道理并不属于你,它又怎能让你过好这一生呢?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知和行都在你身上获得统一,体现的就是知行合一的境界!

总结,学生时代,老师告诫我们不要偏科;出来混,长辈/导师会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有一技之长。道理都对,不同阶段的人生面对不同的难题。要立足社会,维持生存务必要培养一技之长;要提升幸福,愉悦自己需要学点无用的。世间有千般模样,生命有万般姿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不枉此生!


猜你喜欢
我要访问: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