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单阅读 > 改变自己,从戒掉抱怨开始! 内容

改变自己,从戒掉抱怨开始!

选择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2-12-30 13:09 | 作者:58i | 来源:互联网 | 阅读: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抱怨没用,抱怨完就后悔,但每次都忍不住呢?为什么会控制不了自己呢?

没人天生喜欢抱怨,没有谁会为了抱怨而生活,也没有谁会为了抱怨某个人而特意与他结婚,更没有谁为了抱怨而工作……

一开始出发点都是好的,为爱、为美好未来,都是想把日子过好的,当为什么总是忍不住抱怨呢?

前面分析过抱怨的后果、原因和内心状态,有的人意识到抱怨不好了,他也迫切想改,但事到临头就是忍不住抱怨。

比如,有的人刚说过“我要耐心陪孩子”,结果孩子成绩发下来一看,不及格,马上变脸“这么笨,书读到狗肚子去了吗?真没用,你看谁谁谁怎么满分呢……”

从成绩说到同学,说到玩游戏,说到自己为这个家的付出,再说到家人的不理解……

一顿抱怨后,再看孩子委屈受伤的表情,马上想起来不能抱怨,后悔、懊恼、愧疚,并且暗暗发誓下次我一定不能这样了,要耐心。

但下次还是一样的抱怨,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夫妻之间也是,明明决定要忍住不抱怨,但一想到或看到对方做的事情,就忍不住抱怨:“你太自私了,每次都这样,从不考虑我的感受……”

你就开始唠叨来,对方听了肯定不爽,两人就又吵起来了。吵完冷静下来了,感觉这氛围压抑,冷冰冰的很难熬。又下决心说:“我再不抱怨了”,但这话就连他自己都不信。

知道做不到,知行不合一。抱怨的人之所以明知抱怨不好,却无法改变,往往是因为抱怨这种行为,无形中给他带来了一些隐形利益。

换句话说,他从抱怨中受益了。那么,抱怨有什么隐形利益呢?

最首要的,抱怨能让我们发泄负面情绪。

生活中,有类人聊天纯粹是抱怨,不接受建议,也并不打算改变。有的还很有规律,比如有人一周找我抱怨一次。

有次我问他:“你是不是感觉心里有一种团棉花压着你,很不舒服,再加上这些事一来,所以才受不了想抱怨呢?”

他说“嗯,就是感觉不舒服,开始就想找你说说话,可说着说着就变成抱怨了!”

其实,这种抱怨是一种无处宣泄的情绪。遇到不好的事,期待落空了,欲望没得到满足,我们会起情绪,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种情绪,所以就通过抱怨来宣泄。

当你抱怨的时候,眼前的事只是个导火索,你等于是把自己内心的所有不满情绪宣泄出来了。

抱怨,能暂时性的解压、缓解身心的不舒服。

这种情绪要是一直积压着,我们内心会感受到压力,身体也会沉重难受,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压力,所以会烦,甚至排斥。

讨厌的不是你的抱怨,而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听的人也会受影响。

所以,一个习惯了靠不停抱怨来宣泄情绪的人,单纯靠理性去控制自己是没用的。

他需要学会用积极健康的方式来疏导情绪,比如跑步、唱歌、抄经、打坐……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才可能摆脱抱怨的恶习。

世界上没人天生会控制情绪,人也有权利抱怨,但要意识到:没有谁会无限次地包容你、理解你,我们需要适可而止。

关键在于学会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不然,抱怨会越来越多,更甚至让众多亲友远离你!

抱怨的第二种隐形利益,是自我保护。

有时候,抱怨是为了维护内心的自我尊严和优越感。当我们抱怨外界,其实是变相的保护自己,不用直面真相,就能逃避直面现实的那种无助感和无力感。

在无常面前,在生老病死等人生八苦面前,我们常常受挫,会有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像闪电一样刹那而已,但次数多了人就会倦怠,久了甚至会“习得性无助”,变得很消极,甚至会说:“我怎么做怎么错,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现实”,这对人的自尊和优越感是毁灭性打击!

而人活着需要健康的自我优越感,所以,当我们碰到挫折和无能为力的事后总怪别人,怪天怪地怪环境。

这种抱怨其实是把失败归因到别人,归咎于环境,是把责任推出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不是我的错,都怪谁谁谁,因为什么什么原因,而不是我没能力没努力等等”。不是自己的错,就不会伤害自我优越感,也不会感到无力了。

可是,用抱怨来逃避无力感,只能更无力!我们还是要学会勇敢面对世间真相——世事无常,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由任何人说了算。

所以,人生在世总有无力感,难免受挫败,很正常的,不用去逃避。

要接纳真相,我们才能真正的认同自己;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合理归因,理性应对,找到自己的力量;接纳真相,直面现实,才能有真正的自尊自信。

还有些人是习惯了用抱怨来自我表现,这是抱怨的第三种隐形利益。网上盛行的凡尔赛文学就有点这意思,反向炫耀。

比如,几个朋友相约一起逛街,你们进了一家服装店,大众快时尚中等品质的那种,大家逛得正开心,试衣服选衣服,这时一个朋友冷不丁说:“这家店里的东西太差了,我看不上,不够档次。”

这可能表面是抱怨,实际是说,我品味档次比你们高,以此彰显自己的品位,是希望吸引别人注意力,被人高看一眼,被尊重认同。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越是炫耀什么,越容易暴露我们的缺点。反向炫耀的抱怨,并不会让人高看,只会招致嫉恨和灾祸,远不如谦卑低调得人心。

还有的妈妈经常会抱怨:“我每天为你做了这个那个,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

有时候,这种抱怨也是自我表现。潜台词是“这个家里我很重要”,这是为了吸引丈夫孩子的关心和认同,在家人面前找找存在感而已。

当她这么说的时候,家人听了虽然心里未必舒服,但多少会有反应,出于感激哄着她,嗯嗯应付两下,或不高兴怼回去……

总归是交流了,是种沟通方式,总比一家人对她视而不见,各玩各的手机好。

偶尔这样沟通还行,长期很容易就让人厌烦,可能本来家人心里很感恩,只是没表现出来。

然而,天天被人在耳边念着,就心生逆反“就你付出多,我也付出不少”“你可以别做,又不是我求着你付出的”“别说了!你付出多少,我还给你行不行?”

很多人因为抱怨,明明事情都做了付出了很多很多,劳碌一生反落一身埋怨,就更委屈更想抱怨来找存在感了……

抱怨的第四种隐形利益,是能促使别人帮忙解决问题。

一些抱怨是指向具体的问题,我们通过抱怨来间接向人提要求,有时能帮助解决问题。

比如,妻子有时向丈夫抱怨说:“家里的地板太脏了”,那也许丈夫可能就去拖地了,是吧?

比如,下属向领导抱怨,自己工作重压力大,那也许上司就调整工作任务或报酬了呢?

比如,孩子向父母抱怨,自己经济紧张,为了攒钱买房吃不好睡不好,也没心思找女朋友,也许父母就想办法帮忙买房了呢?

所以,这样的抱怨有时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有它的价值。

但一方面,任何关系都有底线的,我们不可能靠关系来满足所有的期待,解决所有问题,父母不可以,爱人不可以,其他人更不可以;

另一方面,关系需要有来有往才能平衡,当别人满足你一个个的要求,那对你的要求也会随之而来,这就很容易变成病态的依附控制关系。

总的来说,抱怨是有隐形好处的!我们有意无意的从抱怨中得到了好处,所以才会助长抱怨的习惯!

比如,用抱怨来发泄负面情绪,维护自我优越感,达到自我保护;或是通过抱怨来自我表现,和促使别人帮忙解决问题……

正是这些隐形利益让我们总忍不住抱怨,抱怨的次数一多时间一久就成了习惯性抱怨,养成了抱怨的习性模式,而习性模式本身就有持续的动力。

所以,当你要去改变抱怨时,就非常不容易。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习惯性抱怨的弊远大于利!抱怨带来的危害有四种:失去人生志向,败坏我们的品德,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减损我们的福报……这些都是影响一生啊!

所以,一定要自我警醒!抱怨的那点好处远远小于它的危害,一定要改变抱怨的习惯!

抱怨可以改变,改掉抱怨的习惯,生活美好很多。

抱怨本身确实是可以放下和改变的,如果没有抱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如果原来习惯抱怨的你不抱怨后,你就会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去做你能够做的事情上。

这样的话,你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真实提升自己,最后能够真正的过一种你自己要的生活。

如果从抱怨走出来,你能够真正去改变自己,那么当我们了解了这样的情况,然后我们再看抱怨,知道抱怨不好。

抱怨这种行为,虽然可能给你带来一点隐形的好处,但是抱怨给你带来的危害巨大,它的好处跟危害比,那是微不足道的。

抱怨只可疏导,无需打压,越打压越反弹。

虽然我们知道抱怨不好,但如果我们只是压制抱怨,厌恶抱怨,这样的一种心理本身也是不好的。

正念倡导的是中道对待抱怨,从觉知开始。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中道的态度来对待抱怨,就是用正念来觉知内心的感受。

首先,我们要能觉知自己的内心的这样一种不满,就是我们的欲求不满,觉知自己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觉知到自己的期待落空,觉知到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要维护自我的一种优越感等等。

然后,针对自己的这种需要、期待观察它是不是合理,如果这样一种需要与期待是真正合理的、可行的,我们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努力去追求、去实现、去满足这些需要;

如果我们自己不对自己负责,只是期望关系中的别人,要人家来负责我们自己的需要,这本身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这样的话,我们会进一步看清楚并了解自己的需要。

如果对关系当中的一些需要与期望是合理的,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表达我们的期望,而不需要用一种抱怨的方式。

停止抱怨,改变才会真的发生。

停止抱怨,不但能够真正解决我们欲求不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不再抱怨,我们会注重提升自己,明确自己的需要,坚定自己的人生志向,改善自己的言行,因而自己的品德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最后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话,我们是真正能够通过了解自己的抱怨,把它变成自我成长的一个机会。


猜你喜欢
我要访问: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