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简单网-简单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单阅读 > 孩子七岁以前,以下需求父母没有及时满足,长大以后可能性格软弱 内容

孩子七岁以前,以下需求父母没有及时满足,长大以后可能性格软弱

选择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2-04-26 20:41 | 作者:58i | 来源:互联网 | 阅读: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成败以及未来的人生走向,很多时候都受性格所影响。

而大多数人的性格,其实在童年阶段已经定型,它更多的是与童年的生长环境,以及原生父母的教养方式脱不了干系。为此,父母们需要多多注意。

孩子不同年龄段,性格有啥特点
1、研究发现,孩子的性格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不同原生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再加上后期接受不同的教育,导致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明显。

有些甚至在2岁左右,便能看出他在自制力、个性、易感性等方面跟其他孩子的差异。

2、3岁以内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依恋期的阶段,这段时间孩子可能表现出比较缺爱、“恋母”等个性趋向,母亲的情绪对孩子未来的性格走向影响较深。

3、3~6岁是孩子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定型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父亲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是他们未来步入社会的重要引路人。

4、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了7岁左右,孩子的性格开始定型。

5、8岁左右,往往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解释风格”,看待事情究竟是乐观还是悲观。注意:研究发现,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身处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原生家庭经历了巨大变故,往往容易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若事情能给得到解决,那么孩子未来的个性可能比较乐观,如果这件事情一直扎在孩子心中,迟迟没能得到释怀,那么孩子未来可能是“悲观主义”。

综上所述,七岁是一个重要的分割线,在这之前,父母要做好几件事。

以下需求,你及时满足你家孩子了吗?
1、适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童年时期在物质条件上被亏欠过的小孩,往往容易出现‘匮乏感’,所以成年以后总会想尽办法的弥补自己。”

我们都知道,生而为人,其实大家多少都会有物质需求,不过程度不一,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或许就是想要有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好用来购买玩具、零食、衣服、课外书等等。

这是正常的欲望,我们不能直接去批判孩子不懂事,或者是用“哭穷”的方式来让孩子压抑自己的“物质需求”,这样往往容易导致他们成年以后有扭曲的价值观。

要不就是觉得自己“配不上”物质享受,即使已经有自由支配工资的能力,却不敢随意花销,每花一笔钱总会出现罪恶感,虽然他们也会厌弃这种“抠门”的自己,可还是难以摆脱这个困局,为此而身心疲惫,甚至变得自卑软弱,不敢结交朋友。

要不就是化身“购物狂魔”,买很多东西想要弥补童年时的遗憾,可买的越多,内心反而越空虚。

2、适当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个人的童年,正是与人建立亲密情感联系的关键时期,带给他们直观情感体验的就是亲情,而在这段亲情中,他们收获到了什么样的回馈,会直接影响未来与他人该建立什么样的情感联系。

因此,专家认为,在孩子七岁以前,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良性的情感互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多表扬、夸赞孩子,回应他们提出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完善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有个健全的人格。

很多原生家庭不够幸福的小孩,她们在家庭中往往是“话语权缺失”的,要不就是被父母漠视、要不就是成为父母的“出气筒”,自己的情感需求总是轻而易举被忽视。

长时间处于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往往就会“封闭自我”,长大以后往往性格相对软弱,安全感缺失,而且难以跟别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总是习惯性回避别人的关心,担心自己又会受到伤害。

这类小孩,看起来就格外令人心疼!

延伸阅读:“延时满足”真的就可靠吗?
“延时满足”可以说是“即时满足”的反面,它指的是甘愿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标榜的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暂时的欲望,来换取更大的利益。”近几年,这个概念一直被用在育儿上,有部分专家认为,如果想要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好,就得培养其强大的毅力,延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然而,这一教育理念真的可靠吗?

实际上,这终究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很多父母总喜欢照搬别人的养育方式,甚至没掌握好核心的理念,想要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却选择了残忍的方式方法,结局终究不太好。

例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狠心不去抱摔倒在地,哭泣到抽搐的小孩,为了培养孩子对物质的免疫力,不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惹得小孩情绪失控。

这些行为其实并不能从本质上锻炼到孩子,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或者变得叛逆,试图来报复父母的“不回应”。

因此,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知道他们所思所想,然后适当地满足他们的一些小需求。


猜你喜欢
我要访问:电脑版手机版